1960年,中苏关系破裂,苏军在中苏、中蒙边境线陈兵百万,美国为了打开我国的南大门,1964年正式介入越南战争,战火烧到我南疆。就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,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,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。
安徽是三线建设重要的省份之一,境内布局有大三线和众多的小三线,其中小三线包括上海和江苏的后方基地建设,另外还包括安徽省国防工办所属的项目,主要的建设区域在大别山区的舒城、六安、霍山等地。三线期间,安徽省共建成31个三线项目。
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、大别山腹地、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,距省城合肥120公里,是安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,光霍山县诸佛庵公社就建有皖西机械厂、皖西化工厂、江北机械厂、红星机械厂以及皖西医院,三线改变了诸佛庵,使原本寂静的小山区变得空前的繁华。1965年,安徽省国防工办决定在霍山县建立一座硝铵炸药厂,经过多地的勘测,将厂址确定在霍山县诸佛庵公社仙人冲。
硝铵炸药厂定址后,取厂名:国营皖西化工厂,军工代号9375,同年底成立筹建小组。因为一些原因,国营皖西化工厂一直到1969年才正式开工建设。1969年3月,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冲突,事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,我国的战备进一步加强。停建、缓建的三线项目重新开工建设,同时新增一批三线建设项目。
1969年12月,国营皖西化工厂正式破土动工。仙人冲地区多为火山岩地貌,山势险峻,皖化厂沿着山谷修建,两侧起伏的群山是天然的屏障,符合“靠山、隐蔽、分散”的三线建设原则,皖化厂的部分厂址原为仙人冲小学和一个红茶厂,为了配合建厂,仙人冲小学和红茶厂进行搬迁,当地的政府和村民做出了一定的牺牲,间接的支援了三线建设。
皖西山区的冬季还是很寒冷的,晚上的气温低于零下,有时也会下雪,当时的温度比现在要低。建设者们顶着湿冷的气候,昼夜奋战在一线,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,最初建设者们住在毛竹搭建的工棚中,这种工棚四处漏风,夜晚职工们用火盆取暖,因为白天高强度的劳动,汗水浸湿了衣服,下班后需要在火盆上烤干,不然第二天根本穿不了。
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,建设者们简单的吃口饭,挎上水壶和干粮,就到工地开启新一天的劳动。国营皖西化工厂实行的是“边建设、边设计、边生产”,工厂还处于建设中的时候,职工们就在简易的工棚中开始了试生产,1970年12月,试生产成功。在所有建设者的努力下,1971年10月,皖化厂基本完成了建设,因为前期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,因此很快就批量生产。
皖西化工厂为军事化管理,为团级单位,每个生产车间为连,工段为排,生产小组为班。生产区戒备森严,进出需要通行证,外人无法进入。职工们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,没有大事基本不会离开厂区,因为厂区的配套设施很齐全,可以满足职工们的工学、学习、医疗问题,当时厂里建有家属楼、单身宿舍、职工食堂、大礼堂、幼儿园、托儿所、子弟学校,还设有商店、澡堂等,设施堪比县城。
七十年代,国家还比较困难,但军工单位职工的待遇还是高于地方,各个军工企业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单位,能够成为军工人是自豪的,令人羡慕的。那时候物资虽然匮乏,但军工人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,皖化厂经常和皖西厂、红星厂、江北厂进行联谊,举办篮球、乒乓球比赛。
1979年1月,中美建立外交关系,结束长期敌对,国际形势随之发生改变,我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。皖西化工厂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,开始进军民品市场,1980年开始为冰箱厂生产纸质包装箱。1983年9月,联合兄弟厂研发乳胶炸药,1984年大获成功,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技术鉴定。此时国家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,1989年皖西化工厂走出大山,搬迁到合肥市三十岗,1994年9月搬迁完成。
皖西化工厂整体搬迁后,老厂被移交当地政府,很多搬出去的村民又搬了回来,住进皖西厂的宿舍。厂房有些成为竹制品厂和养殖厂。2015年,诸佛庵镇政府利用原来的三线老厂房改造成大别山第一竹海画家村,三线厂、画家村、竹海赋予了皖西厂浓厚的历史、人文气息。
六十多年过去了,三线建设早已成为往事,很多年轻人甚至不是很了解这段火红的历史。几十年前,老一辈三线人抛家舍业来到大山中,把自己的青春、甚至生命献给了国家,献给了自己的事业,献给了三线建设,历史将记住他们,也必须记住他们。
